|
老厂房跻身工业遗产,让我们来探访它背后的故事! -ag凯发旗舰厅浏览数:765次
在主城区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的老毛茶库内,木质的墙面、木质的房顶、土质的地板,连同存放于其间的半成品红茶,散发出不绝的扑鼻香味,抬头向上看去,屋檐下天沟完好如初,打着上个世纪50年代的烙印。就是这几间毛茶库,与旁边的老机房和拣场等房屋所共同构成的建筑群,在12月2日的100项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会上,被公布为我省唯一一项入选名录。 “如果说这100项建筑遗产项目是一个‘百宝殿’的话,安徽国润茶业祁门红茶老厂房带着60余年的文化之香,登上了这个‘百宝殿’。”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殷天霁说。 这些建筑群均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。殷天霁介绍,老机房就是建于1951年,作为原贵池茶厂加工车间,承担着当时全省祁门红茶唯一出口拼配工作,而且至今一直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加工祁门红茶。 “在当时的贵池城只有池口的茶厂有机器的轰鸣声,那是这个小城市最早的工业文明。1952年可以容纳近6000担茶叶的老毛茶库相继建成,里面整个用原木六面包裹,防潮原生态,有利于红茶的后熟存放。至今完好保存,国内极为罕见。”殷天霁直言:“在全国像这样的工业建筑不在少数,但是用于农产品加工这一特殊的行业,且一直完好无损并发挥着功用的,绝无仅有。”他认为,这是安徽国润茶业祁门红茶老厂房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原因之一。 这一点,在《中国建筑文化遗产》《建筑评论》总编辑金磊那里得到了证实。金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“从该厂房到生产工艺,从19世纪末就享誉欧洲的祁门红茶品牌,到今天被赞为‘镶着金边的女王’,展示了20世纪建筑遗产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,为我们探讨定位、循环、提升的遗产‘活态’构筑了新的模式,也为更多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在保护与利用上提供优雅转身的示范。” 殷天霁带着记者走进老毛茶库,库门打开,木质的香味与茶叶的香味顿时沁入心扉,65年的茶香浸润,让这座老毛茶库自带茶香。他说:“前来参观的人,有的说它就像一把厚重的历经茶水浸泡的紫砂壶。” 殷天霁指着旁边的老机房介绍,它采用的是东欧设计的锯齿形工业厂房,高大、宽敞、明亮,面积近3000平方米。“它的支柱藏着建筑上巧妙的设计。珍贵的是,这里面的机器全部是木制的,而最难得的是,所有这些设备都不是在茶叶机械厂购买的成品,而是老茶厂的机修车间工人和制茶车间工人自己翻砂制作的,并且自己设计形成了联装流水线。这在中国茶叶行业是绝无仅有的一条生产线,它见证了祁红精制从手工到机器到联装生产线的历程,见证了祁红产业工人的聪明才智和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。历经多年,这里的厂房和设备依然在完好使用,如同一个活的文物。”殷天霁如是说。 红茶老厂房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岁月,见证了原贵池茶厂的整体改制,诸多原有的大型茶厂几乎全部香消玉殒,唯有国润茶业在稳健的持续发展,成为全省唯一保持66年历史的茶叶企业。 殷天霁介绍,近十几年来,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,企业每年要投入几十万元对老厂房进行修葺。“我们就是要保护好这颗‘活化石’,让它焕发着文化的生机,这也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一个举措。”正基于此,红茶老厂房修葺所需的材料,殷天霁不惜成本,深入农村、深入老厂房所在地进行寻样收购,目的是让这颗“活化石”,永远跻身在“文化博物馆”的宝座上。 |